
表眼前現象
所謂的眼前現象就是指說話者將看到的對象加以描述,用「が」表示主詞,其焦點放在眼前所指的對象上。
- あ、月が出たよ。
啊、月亮出來了喔!→ 指眼前看到的月亮,對當下發生的事情進行描述 - 警察が来たぞ!
警察來了!→ 指眼前看到的警察,對當下發生的事情進行描述 - バスがやってきた!
公車來了! → 指眼前看到的公車,對當下發生的事情進行描述
表新訊息
所謂的新訊息就是第一次提到的內容,對方剛接收訊息,我們沒辦法確定對方是否認識這個內容,因此沒辦法作為主題來討論,這樣太唐突,首次出現的人事物我們會用「が」來提示作為主詞。 而第二次提及時便成了舊訊息,對方剛剛已經接收訊息,已經了解該訊息了,那麼該訊息可以成為我們的主題並繼續討論主題內容。

- むかしむかし、義真という名のお坊さんがいました。お坊さんは毎日たくさんのたきぎを背負って町に行きます。
從前從前,有一位名叫義真的和尚。和尚每天都背著木柴到城鎮去。 - むかしむかし、あるところに、お爺さんとお婆さんが住んでいました。お爺さんは山へ柴刈りに、お婆さんは川へ洗濯に行きました。
從前從前,有一個地方住著老爺爺與老奶奶。老爺爺到山上去砍柴,老奶奶到河邊去洗衣服。
另外,對話方面,對方第一次提到時用「が」,而回話者可以用「は」,因為剛剛對方已經提過了,此時便成了舊訊息。
A:うちのクラスに転校生が来るんだって。(聽說我們班有轉學生要來喔!)
B:本当か。転校生は男か。女か。(真的嗎?轉學生是男的還是女的?)
表疑問的主詞
如果主詞為疑問詞時,助詞用「が」。句型:疑問詞 + が + 述語 + か。回顧「は篇」圖示:

- どこが富士山ですか。
哪裡是富士山? - 誰が読みましたか。
誰讀過了呢? - どれがあなたの傘ですか。
哪把是你的傘呢?
藍字為疑問詞,常見疑問詞有:だれ、どなた、どこ、どちら、どれ、どんな+名詞、どの+名詞、なに、何時間…
表排他
排他的意思就是指排除其他項目,只針對「が」所提示的項目。例如有人問是誰藏起來的?而回答的人説「私が隠したのです。(是我藏起來的。)」,意思就是「不是別人(排除其他),而是我(針對が提示的項目)」。再提供一個例子,比如說「私はあなたを愛している」是「我愛你」的意思,而「私があなたを愛している」則是「愛你的人是我(不是別人)」。
- 私が毎朝部屋を掃除しています。
我每天早上都在打掃房間。(排他:是我,不是別人) - 私が責任者です。
我就是負責人。(排他:是我,不是別人)
以上例句如果改為「は」就沒有排他的作用,而是單純的主題說明句,如「私は学生です」只是一般的說明句。因此以上例句多用於回答,比方說有人在詢問:「是誰打掃的」、「誰是負責人」等,這時候便用「が」來排除其他項目,告知對方是誰,也正因為如此,「が」所提示的主詞往往是重點所在,而「は」所表示的主題,其重點則在於說明句。

會話方面
當對方用疑問詞作為主詞時(例如「誰が~?」),回答時就用「が」來回應(例如「先生が~」)。
對話情境:
A:そこに誰がいますか。(誰在那邊?)主詞為疑問詞用が
B:田中先生がいます。(田中老師在那邊。)回答一樣用が
對話情境:
A:どこが職員室ですか。(哪裡是教職員室呢?)主詞為疑問詞用が
B:ここが職員室です。(這裡就是教職員室。)回答一樣用が
而當對方用主題「は」+ 疑問詞時,回答用「は」即可。
A:職員室はどこですか。(教職員室在哪裡?)主題「は」+ 疑問詞
B:職員室はここです。(教職員室在這裡。)回答一樣用は
表連體修飾子句
所謂的子句是指已經具有主部與述部的句子中,其述部又出現了主部和述部,這樣的述部就稱為子句。而連體修飾子句就是一個句子的述部已經有被修飾過的名詞(連體修飾),其主項目並非全句的主題,而是作為主詞,助詞使用「が」。
嗯……看到這裡不知道有幾個人睡著了……總而言之!「は」是主題,「が」是主詞,主題是整個說明句的題目,因此能夠影響到最後的文字,但是「が」僅是某部分的主詞,影響範圍相對就比較小。以下我們來看看例子就知道了!

<說明>
如果簡單來看「母は嬉しそうだった」就很清楚意思,也就是「媽媽很高興」,參考例句:
母は、嬉しそうだった。
媽媽,很高興。
母は、兄が大学に受かった時、嬉しそうだった。
媽媽,在哥哥考上大學的時候,很高興。
從上句可以知道哥哥並不是這句話的主題,因此使用的是提示主詞的「が」。
<補充>
我們先省略「母」,來看解説:
例:兄が大学に受かった時、嬉しそうだった。
哥哥考上大學時,(某人)很高興。
「が」這個主詞僅表示考上大學的人物,由於「は」省略,所以還不知道是誰高興,這時候如果「兄」的助詞改為「は」那麼「嬉しそうだった」就是「兄」:
例:兄は大学に受かった時、嬉しそうだった。
哥哥考上大學時,(哥哥)很高興。
這樣懂了嗎?😀
表條件句
當前句為條件句,且前後句的主項目並不相同,則前句助詞使用「が」;如果前後句的主項目都相同則前句使用「は」。
<條件句>
所謂的條件句就是指像「と・ば・たら・なら」等條件敘述的句子(此為N4文法)。我們以其中一個意思來舉例:「如果……的話,就……」。前後的主項目不同時,例如:「如果你……的話,我就……」,這種情況前句的「你」助詞就要用「が」。反過來,如果前後句項目一致,例如「如果你……的話,你就要……」,這種情況前句的「你」助詞就要用「は」。
- あなたが行けば、私も行く。
如果你去的話,我也會去。 - 部屋が静かになると、私はよく勉強できます。
房間一安靜,我就能好好念書。 - 明日雨が降ったら、試合は中止します。
明天一旦下雨,比賽就終止。
由上述例子可知,前後句的主項目不同的條件句,前句用「が」表示,當前後主項目一致時,前句的助詞則用「は」。
- あなたはしっかり勉強していたら、(あなたは)試験に合格していただろうに。
如果你好好用功讀書的話,(你)早就能考試合格了。 ⚠️後句主題通常省略。
⚠️條件句會在N4文法學到,本篇先了解有這樣的用法即可。(PS. N5考試不會考條件句)
表對象語(能力/有無/巧拙/感情…等)
對象語即是動詞所提示的對象,而不是這句話的主題,因此使用「が」。我們先來看看主題的用法:
例:彼女はきれいです。
她很漂亮。
主題是「彼女」,「きれいです」是說明句。然而,對象語的用法中,「が」僅是提示的主詞,而非主題。
例:お酒が飲める。
能喝酒。
「飲める」是用來描述某人能喝酒的意思,因此主題應為某人,例如「彼女は飲める(她能喝)」,能喝什麼?這時候用「が」來提示主詞:「彼女はお酒が飲める(她能喝酒)」。
🙋♂️怎樣的情況下會用到對象語?
👩🏫當用於表「能力、有無、巧拙、感情等」時,其主詞用「が」。
能力:できる、見える、 聞こえる、飲める、食べられる…等
(會) (看得到)(聽得到)(能喝) (能吃)
有無:ある、ない
(有)(無)
巧拙:上手、 下手、 得意、 駄目、 苦手…等
(很好)(不好)(擅長)(不行)(不擅長)
感情:好き、 嫌い、 たい、 欲しい、怖い...等
(喜歡)(討厭)(想做)(想要)(害怕)
例文
能力:足音が聞こえる。(聽得到腳步聲。)
お酒が飲める。(能喝酒。)
有無:兄弟が三人いる。(有三個兄弟姊妹。)
お金がない。(沒錢。)
感情:ペットが好きだ。(喜歡寵物。)/ お酒が嫌いだ。(討厭喝酒。)
ペットが欲しい。(想要寵物。)/おやつが食べたい。(想吃零食。)
巧拙:日本語が上手だ。(日文很好。)
理科が苦手だ。(不擅長理科。)
關於動詞作用的對象,「~たい、飲める、食べられる」等,有時也會看到使用「を」的情況。當使用「が」時表示選擇某物,「りんごが食べたい」就是選擇「りんご」(我想吃蘋果,其他都不要),帶有一種「指定某物」的感覺,而「りんごを食べたい」則是單純描述動作作用的對象。
概念相似 りんごが欲しい。(我想要蘋果。)
→りんごが食べたい。(我想要吃蘋果。)
りんごを食べる。(吃蘋果。)
→りんごを食べたい。(我想要吃蘋果。)
